一片幕布、一束光、一台放映机,小区广场上放起了露天电影,或许是天气太热,亦或是人们忙于工作,观影人寥寥无几。夏天的空气总是沉闷,让蝉难以忍受,它尖叫着呼唤雨云,发出最大声的抗议,或许它的抗议起了作用,突然间开始飘起了细雨,越下越大,观众们四散躲雨,等电影放映员把放映机收好,广场上只剩下他一个人,而今天的放映工作也提早结束。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电脑、手机、网络还没有像今天这么发达,物质不丰富,文化生活匮乏,群众唯一的文化娱乐活动就是露天电影。那时是公社生产队时期,人们白天在田里劳动,晚上则是聊天做家务,一旦社员听到村里晚上放映电影的消息,都会早早回家,拿着凳子去占位置,去晚了就没好位置了。
放电影的场所往往是晒谷场或学校操场,周边十里八村的人们都会赶来看电影,人山人海十分热闹,《南征北战》《地道战》《英雄儿女》《列宁在十月》等都是当时放映的电影,“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不准放空枪”“不见鬼子不挂弦儿”“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人们会跟着电影情节或喜或悲,更有甚者以至于大呼小叫,直到今天人们仍然记得电影里的台词,而当电影结束时,大家还会讨论电影情节,分享各自的感想,让夏日显得不在漫长。
1978年随着改革开放的风吹起,当时的上海电视机厂引进了中国第一条彩电生产线,电视机的普及率迅速增长,电视机也成了陪嫁的“新三样”。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电视机从彩色电视机、液晶电视机、互联网电视机到AI电视机有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可以在电视上收看各种各样的节目,点播最新的电影。若是追求最极致的观影效果,今天的人们则会选择去电影院,4K影院、3D影院等各种采用新技术的影院层出不穷。人们足不出户在家就能看最新电影,或者到影院看院线大片,看露天电影的人越来越少。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虽然露天电影慢慢退出了历史的主舞台,却仍以公益活动放映、社交活动放映的形式存在,变成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SITESERVER_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