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饮桂花载酒,终不似少年游。”等风来不如去有风的地方,去洱海边走走吧,沐浴大理的阳光,听一场风花雪月的故事;山不见我,我自去见山,攀徐霞客笔下的名山,品人间烟火色,感受天地辽阔的无我忘我……精神文化满足已经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时下,旅游业成为很多地方经济的“领头羊”,餐饮、服务、交通等相关行业也借此东风奔跑增速,尤其是乡村文旅的融合发展,也让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为乡村振兴注入新鲜动能。时髦的旅游业带来看得见的红火,不少经济发展身陷囹圄的城市纷纷想要抓住这根“救命稻草”。旅游业是不是“万能钥匙”?又如何保持效益可持续输出?
自南方小土豆勇闯东北,哈尔滨爆火出圈后,国内众多旅游城市终于按捺不住了,网络短视频平台被各地文旅部门应用得游刃有余,形式多样的宣传片层出不穷,家乡美景一览无余,能歌善舞的演员为家乡“打call”,文旅局长更是披挂上阵,在指尖热评走红的各大旅游城市跻身热门打卡“网红城市”。获得流量青睐的“网红城市”一时风光无两,从“吸睛”到“吸金”,当一波波热情浪潮离岸,有限的吸引力被释放,游客还能否络绎不绝?“打铁还需自身硬。”当网络后浪推前浪,“网红城市”又能否站稳脚跟,凭借旅游业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答案是可能未必。据统计,以“王婆说媒”而走红的开封,其所在的河南省常住人口减少57万;以“烧烤”而火热一整年的重工业城市淄博,其所在的山东省常住人口减少39.8万;凭借“天水麻辣烫”名声传遍街头巷尾的甘肃省,人口减少了26.5万;“赛博朋克之城”“雾都”重庆,人口减少22.3万。“网红城市”红极一时,背后却存在庞大的人口负增数字,传递出人才资源流失的危险信号和经济发展停滞的隐忧。
文旅实践不能乘坐“过山车”,城市发展也要杜绝“抛物线”。各个地方争相制造“网红城市”,在“电子榨菜”中浮躁争宠,而忽视了人才这一关乎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资源。面对人来了就走的“特种兵旅游”,城市需要更多的能力和策略,怎么多留人、留住人,甚至让人留下来。在打造旅游金名片的同时,各个城市更应摈弃随大流、蹭热度的网红思维,冷静下来思考城市长线发展的路径。各个城市完全可以突破固有的“网红”边界,重新定义干实事、创实绩的“网红”,不拘泥于互联网直播行业,重视各类新型人才培育与人才引进。高素质企业家、高素质知识分子、高素质劳动者都是“网红”,现代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等都可以有“网红”。城市要因地制宜,大力提升新质生产力,推动本土产业升级,培植城市自己的“网红”力量;城市要牢牢树立“风物长宜放眼量“的发展观念,不能贪图一时站在网红文化经济的风口,不为一段时间被网民津津乐道而沾沾自喜;城市更要腾笼换鸟、筑巢引凤,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服务改革,强化人才引进安居,让各行各业的“网红”都被城市的文化底蕴所触动,被真诚服务而感动,为幸福宜居所打动,为发展前景而心动。打造城市成为人才竞相奔腾的活力“网红”城市,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人才安居乐业的“第二故乡”。
[SITESERVER_PAGE]旅游业加速了人口区域间的短期流动,而城市的实力才能长期稳固人口。戒骄戒躁,不断夯实城市质感,从打造“网红城市”到打造“网红”城市,吸引人才、尊重人才,加强人才建设,让城市因人才而红,方能让经济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