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这本书的故事的勇敢的男女战士,现在正在每天用英勇的牺牲精神,在写着许多的别的书,对于这些男女战士,我愿意和他们握手道贺。原来在这些老资格“赤匪”之中,有许多位,是我在中国十年以来所遇见过得最优秀的男女哩。——摘自《红星照耀中国》
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这个节日的意义在于提醒人们多读书读好书,今天的我们忙于工作,只能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读书,我在此想推荐《红星照耀中国》,跟着艾德加斯诺的脚步去找寻那个年代的故事。
有些人否认中国红军的存在,有些人则认为他们不过是几千人的土匪,坚定的共产党人为党的事业奋斗,而南京蒋介石政府则污蔑红军不过是“文匪”领导的新式流寇。宣传与反宣传的战斗在国内外上演,1936年国内外报纸上满布“共产党暴行”,可这又怎么解释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依然有无数工人农民,学生士兵参加红军?中国共产党人又是怎样的人?带着疑问,艾德加斯诺从北京出发走上了他自己的长征路。
六月份的北京,有绮丽的花园和雄伟有力的紫禁城,城外却是战乱不断、疫病四起、百姓饥寒交迫的中国,当时人们生活在苦难中,爱国学生运动此起彼伏,可知即使在黑暗中,照样能开出进步的花朵!斯诺在前往西安的火车上,第一次记录了自己和乘客的谈话:红军绝不是土匪。到达西安后,斯诺见到了王牧师。王牧师真名董健吾,他是青帮中人,有着基督教信仰,但就是这么一个人,愿意丢官弃教,加入共产党,为党做游说工作。
书中董健吾和张学良的谈话也让我欣喜:“我是来向你借飞机到红区的。”“你不知道凭这一点就可以把你压出去枪毙么?”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件后,张学良承受了莫大的压力,其麾下官兵不满国土沦陷,成千上万的东北军士兵参加红军,而全国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同我们一起打回老家去的口号也影响了张学良,当时东北大学的很多学生在张学良手下工作,他们都是年轻的共产党员,是新的红色力量。董健吾之所以敢于向张学良谏言,是因为抗日爱国民族自救是不可逆的潮流。这一切促成张学良前往延安同周恩来谈话,也为统一战线打下了基础,西安事变的发生也就不意外了。
[SITESERVER_PAGE]离开西安的路上,斯诺看见了遍地的罂粟花,这片肥沃的土地已是千疮百孔,却用血灌溉出这鲜红的毒花。军阀强迫农民种植罂粟,粮食产量不足,一旦遇到干旱农民就要饿肚子,而红军打倒军阀解救了农民。书中借李长林的口透露红军胜利的秘密之一:“什么事情都是这样:枪炮、粮食、衣服、马匹、骡子、骆驼、羊——最好的都送去给我们的红军战士!”这样的军队怎会失败?到达百家坪后斯诺见到了周恩来,一个书生出身的造反者。不同于今天我们在电视里看见的威严的周总理,斯诺笔下的周恩来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是一个热爱生命的英俊才子,透露着孩子气。在周恩来的安排下,斯诺终于见到了毛泽东。
不同于荧屏中毛泽东的形象,斯诺笔下的毛泽东更为复杂。他形容毛泽东“是一个令人极感兴趣而复杂的人”,“有着中国农民的质朴纯真的性格,颇有幽默感,喜欢憨笑”,“说话平易,生活简朴,有些人可能以为他有点粗俗。然而他把天真质朴的奇怪品质同锐利的机智和老练的世故结合了起来。”毛泽东是一个精通中国各类旧学的学者,无论是中国文学经典、古代哲学,还是欧美哲学著作、各国历史,他是做到博览群书的。有一回斯诺晚上打算去采访毛泽东,恰逢毛泽东得到几本新哲学书,毛泽东就婉拒斯诺,连续几夜专心苦读。可这样一个好读书的学者,却也常常在路上和农民打成一片,同群众聊天,开心起来就哈哈大笑,丝毫没有架子。有记者来采访,毛泽东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政治宣传机会,他对记者斯诺进行了多次政治宣传,但也没有检查斯诺的照片、文章,还配合斯诺提供了大量的材料,这和当时的蒋介石政府是完全不一样的。看到这里,每一个读者都会想,但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
艾德加斯诺作为一个西方立场的记者,他并没有戴上有色眼镜,而是本着纪实记录真相的原则,用质朴的语言写下了这些饱含深情的文字,也告诉我们一个记者应该有的职业道德。毛泽东的补丁衣服,周恩来的土坑和宝贝蚊帐,红军战士们的打球运动……记者斯诺写下了当时红军战士的婚姻、饮食、体育、学习等方方面面,借由这本书我们才能穿越时空看到一个个有血有肉共产党人,不同于荧屏,伟人们的形象也越发立体。
1937年《红星照耀中国》出版,把红色中国介绍给了国内外人士,无数爱国青年向延安聚集,马海德、陈纳德等国际友人也从世界的各个角落来支援红军。我们不应忘记历史,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今天我们要书写属于我们自己的故事。
[SITESERVER_PAGE]